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模板⑦篇)-爱游戏官网入口
来源网站:爱游戏官网入口-ayx爱游戏官方app平台入口
2023-11-12 20:05:52
【篇一】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
一、校园欺凌的成因
校园欺凌是学校管理的一大“强敌”,具有群体性、连锁性、突发性等特点。调查表明,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受法律制度、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等诸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主要有《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中规定14周岁以下的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对其违法犯罪从轻或减轻处罚。从实施效果看,似乎并未对未成年欺凌者形成明显的威慑力。国内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上升为法律问题,这样就形成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人人有责,一旦出了问题却人人无责”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专门防治校园欺凌的机构,治理经费投入也不足,且社区矫正制度建设不完善。一些社区、派出所对于未成年人罪犯的监督与帮扶流于形式,甚至基本上处于放任的状态。
二是家庭良性教育缺失。当前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备受溺爱之下,他们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另有一些家庭因父母离异、早逝或外出务工,致使孩子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众所周知,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青少年不良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家庭良性教育的缺失有极大关系。在家庭中,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容易情绪波动,缺少同情心,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就此,有学者研究表明,“欺凌者的家庭表现为缺乏情感温暖,在儿童表现出攻击性时缺乏一致的教育方式或父母的教养方式多以粗暴惩罚为主,父母之间的交往也充斥着敌意与暴力”。可见,一些父母忽略与孩子沟通,孩子缺乏情感温暖和关爱,只能在“孤独”中长大。
三是学校管理缺位。目前,我国学校仍盛行应试教育,过分强调考试分数,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很多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的严重性重视不够,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深层次诱因、影响、负面效果等认识不足。为了不影响学校声誉,部分学校以“家丑不可外扬”“能压则压”为借口将问题淡化处理。这种对欺凌行为的漠视不仅无益于尽早化解矛盾,甚至会酿成严重后果。此外,教师的疏于管教也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甚少,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异常行为;有些教师害怕被家长和学校“追责”,往往选择淡化处理学生欺凌行为,导致一些轻微的违纪行为逐渐转化为严重的不良行为。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各种资讯不断扩展渗透,其中对一些暴力行为的渲染严重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给思想还未发展成熟,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学生以极大冲击,乃至导致他们对暴力行为的效仿。此外,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混乱也是将学生引上欺凌之路的重要诱因。如有些学校附近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等,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更有学生为了缴纳游戏机费而抢劫、勒索同学。
此外,学生在生理、心理上的不成熟,纪律意识、法治意识淡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性格急躁,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自我认知能力弱,处理矛盾问题的方式简单等原因,也会导致初中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二、校园欺凌的防治对策
由上可见,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防止其产生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据此,防治校园欺凌也应从学校、家庭、社区等角度依法依规管理,打出一套“组合拳”,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此学校近年来采取了多项对策,收到了良好效果。
1.从内部着眼,建立“反校园欺凌”有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防治校园欺凌的管理制度。为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学校首先设立了“反校园欺凌”领导机构,组建了由校长负主责,分管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社区工作者、家长代表、法制副校长和校外专家等组成的学生欺凌防治委员会,以加强对“反校园欺凌”的管理。同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强化学校及周边的巡查与安全管理,加强欺凌事件易发现场的监管,及时排查可能导致学生欺凌事件发生的隐患,努力建设一个安全、阳光、健康的校园教育环境。其次,学校还制定了防治和处置校园欺凌的具体工作措施。如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制定反欺凌校规,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再如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另外,建立校园和校园周边重点场所巡查制度。学校一旦发现校园欺凌事件,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置。对校园欺凌事件,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实行“零容忍”政策。
二是培养学生自主防范校园欺凌意识。针对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因势利导,通过让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防范意识。如建立学生自主防治校园欺凌小组,让学生自主组织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宣传活动,包括大型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融洽感情,培养友谊,减少欺凌事件发生的诱因。再如通过民主讨论,自主制定反欺凌班规,让学生对照理解,自觉提升防治欺凌的意识。同时,学校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反校园欺凌的应变能力。如告诫学生遇到欺凌时要大声呼救;穿戴朴素低调,不过于招摇;放学后按时回家,独自行走时尽量走大路;规范自身上网行为,学会自我筛选、净化网络信息,不做不道德和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杜绝网络欺凌发生的机会率。
2.与家长携手,形成防治校园欺凌合力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孩子的行为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预防学生欺凌,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充分运用家长委员会与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要求家长从如下五个方面多加努力:一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平时多陪伴孩子,给孩子以关爱。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交流。单亲家庭尤其要避免孩子产生孤僻、自卑的性格。二是重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教育孩子懂得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通过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理和责任意识,引导孩子学会友善、健康的交往方式,塑造良好个性。三是与老师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要求家长经常跟班主任、任课教师直接沟通,形成更有力的教育保障。四是做孩子的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空间,其风气、风格、风尚都熏陶感染着孩子。扎起良好的家风、家规的篱笆,也是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五是要正确识别和判断孩子是否遭受校园欺凌。家长应留心观察子女行为习惯、精神状态等细微变化,并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厘清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所在,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3.和社区联动,筑牢防治校园欺凌的铜墙铁壁
要防治校园欺凌,学校还必须借助社会力量。为此,学校从四个方面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形成校园欺凌综合防治体系:一是强化防治校园欺凌专题教育。学校在每个学期开学典礼和散学典礼上,都会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开展防治校园欺凌专题讲座。同时,校园欺凌发生后,学校通过公安机关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训诫,对于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根据法律进行处理等。二是建立“少年警队”。学校与街道派出所密切配合,在全区初中学校成立了第一支“少年警队”。“少年警队”可以及时察觉、反馈校园欺凌的讯息,是一支品质好、有能力、有热情、有正义感的防治校园欺凌的志愿者队伍。三是建立社工驻校制度。学校争取街道支持,倡导社会各类防治机构与公益组织参与其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校园欺凌防控系统,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四是与社区配合,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学校经常与街道、社区、派出所、企业联系,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社区治安管理信息,及时了解社情民情,掌握本校学生在社区的行为表现。如此,就让社会的力量、家长的力量、学校的力量联合起来,综合防范,筑牢了防治校园欺凌的铜墙铁壁。
总之,防治校园欺凌,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需要多管齐下,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作为法律部门,应制定和完善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为中小学、家长和社会准确把握校园欺凌行为,正确采取教育、管理或惩戒措施提供法律依据。作为社区,要不断净化学校周边的育人环境,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作为学校,应将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并举,重智育更重德育,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强安全自护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团结友爱教育。作为家长,要树立良好家风,对子女的成长负责,加强文明、道德、纪律、交往、法制教育,及时询问孩子在学校、社会的表现,经常了解他们与同学交往情况,把握子女的成长状态。通过多方联动,协调行动,携手反对校园欺凌,让校园真正成为阳光、安全的学习乐土。
【篇二】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
摘要:校园安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校园欺凌作为威胁校园安全的一大隐患,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本文通过分析以往学者对校园欺凌概念与成因的研究结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措施,为我国制定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制度提供参考,以促进校园欺凌现象的防治。
关键词:研究综述;校园欺凌;中小学
中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只有保障校园安全,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针对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校园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同年,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政策文件,将防治校园欺凌与暴力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反校园欺凌已成为时下最重要的议题。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
挪威心理学家奥维斯(danolweus)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1]。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dfes)将校园欺凌界定为持续的、有意的或者反复的,故意制造伤害的行为,某些偶然发生的事情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视作欺凌行为[2]。美国预防校园欺凌中心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任何破坏教育的使命、教学的氛围以及危害校方预防人身、财产、毒品、枪械犯罪的努力,破坏学校治安秩序的行为。”[3]2016年4月28日,我国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明确使用了校园欺凌这一概念[4]。本文认为校园欺凌是在学校管控范围之内,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一方通过肢体、语言、网络等多种形式故意对另一方实施持续性的欺负、侮辱,从而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精神损害或财产损失的行为。
二、校园欺凌的成因
(一)国外研究现状
纳森尔(nansel)等人对美国非裔、西班牙裔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种族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越高,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低。帕顿(potton)等人对美国非洲儿童学校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是否容易卷入欺凌行为之中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关系。奥维斯(danolweus)认为影响欺凌行为的因素包括主要养育人的教养态度、同辈群体的影响、大众传媒、遗传基因和个人气质等[5];还有学者指出,受欺凌的学生大多表现为在意他人、冷静、孤独、并且敏感的特征,并且被欺凌后会选择哭泣或退让[6]。
综上,国外学者对校园欺凌的成因研究主要从宏观环境、家庭氛围、同伴关系以及受欺凌者性格特征等方面出发,从不同层面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社会成因方面,屈生宪(2012)等认为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媒体对欺凌场面的过度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欺凌意识,增加了欺凌事件发生的频率;李燕秋(2016)认为社会价值观、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居住环境等都会影响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7]。学校成因方面,杨卫敏(2011)认为,重点中学和位于城市的学校,其校园欺凌发生率要比普通学校、位于农村的学校低;屈生宪(2012)等认为教师贬低与体罚学生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家庭成因方面,丁一杰(2015)认为缺乏父母关心的学生更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被家长过度溺爱和纵容的学生则更易欺凌他人[8];李燕秋(2016)认为如果家庭环境不良且家长的教育方式有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就更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9]。个人成因方面,张文新、纪林芹(2005)提出欺凌者会将欺负他人当作炫耀的资本,对自己的欺凌行为持认可和肯定倾向[10];张小华、項宗友(2016)则认为学生是否有心理抑郁倾向以及心理抑郁的程度是影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
综上,我国学者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等角度出发,对校园欺凌进行归因分析。同时可以看出,校园欺凌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校园欺凌的对策
(一)国外研究现状
奥维斯(danolweus)与其团队共同拟定了《奥维斯校园欺凌预防计划》,提出制定全校范围内的反校园欺凌准则、鼓励教师设计校园欺凌预防与治理计划、加强社区对反校园欺凌的宣传等来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英国制定了相关政策来规制校园欺凌,主要包括赋予学校处分欺凌他人的学生的权力、开设“转介学校”帮助矫正因欺凌被停学的学生,同时开发了网络匿名平台供学生对欺凌行为进行投诉[11]。美国则鼓励各种职业和社会机构人员组成欺凌防治小组,主张通过风险评估来关注学生是否会有欺凌行为[12]。日本文部大臣要求学校处分做出欺凌行为的学生,大阪市教育委员会设计出“同伴支持”和“预防学生攻击”两大计划来防治校园欺凌,主张对有欺凌倾向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培养教师识别学生危险行为的能力[13]。
综上,对校园欺凌防治策略的研究虽然因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都强调联合多方主体、调动各界力量共同防治校园欺凌。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政府层面。王静(2016)认为,现有立法中的反校园欺凌制度是缺失的,必须制订反校园欺凌法使校园欺凌有法可依。第二,社会层面。庞雪峰(2016)认为,应当加强对网络的社会监督,降低网络欺凌的比率;王宏(2017)认为,必须加强社会机构、组织与学校的协作,有效处理校园欺凌事件[15]。第三,学校层面。李燕秋(2016)认为,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导和道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王大伟(2016)认为,学校应当建立被害人救助机制、设立校园欺凌救助站,为被欺凌者提供康复治疗、心理疏导以及法律援助等帮助。第四,教师层面。陈振江(2013)认为,教师应关注班级中存在的小群体,采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警惕校园欺凌的发生;王宏(2017)认为,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从源头遏制校园欺凌。第五,家庭层面。陈纯槿、郅庭瑾(2017)认为家长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积极配合学校的校园欺凌防治活动[16];冯帮、何淑娟(2018)主张通过构建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良性互动[17]。第六,个人层面。张琼(2014)认为学生要主动与师长同伴进行沟通交流,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增强安全意识;杨令平(2018)认为,学生应当树立崇高理想,坚持健康的价值取向,消除校园欺凌行为动机[18]。综上,我国学者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庭、个人等维度提出了对策建议。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反校园欺凌的氛围,加强相关主体的协作,才能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现象,建设平安校园、阳光校园。
四、简评
国外对校园欺凌进行的研究起步早,内容也比较深入,取得了很多成果。国内对校园欺凌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围绕现状、成因、以及对策三方面展开。学者们基于已有的校园欺凌现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校园欺凌的成因,提出了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措施来规制校园欺凌现象,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制度。因此,本研究基于已有的校园欺凌研究现状,从多种角度出发对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成因进行归因分析,在参考相关文献和借鉴国外防治经验的基础之上,对我国校园欺凌的防治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我国校园欺凌干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olweusd.aggressionintheschools:
bulliesandvictimizationinschoolpeergroups[j].thepsychologist,1991,4:243-248.
[2]houseofcommonseducationandskillscommittee,bullying[r].thirdreportofsession,2006(7):
[3]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41.
[4]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43-50.
[5]胡春光.校园欺凌行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1):3-79.
[6]bond,l.,carlin,j.b.,thomas,l.,rubin,k.&patton,g.doesbullyingcauseemotionalproblems?aprospectivestudyofyoungteenagers.[j]bmjclinicalresearch,2001,73(11):480-484.
[7]李燕秋.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2016(7):68-71.
[8]丁一杰.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
[9]李燕秋.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2016(7):68-71.
[10]乔东平,文娜.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干预[j].社会建设,2018,5(3):5-15.
[11]葛鑫浩.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对策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18.
[12]刘南南.美国中小学校园暴力探析[d].長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3]邱关军,刘佳.国别视野下中小学校园暴力的防治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2010(5):29-32.
[14]王静.校园欺凌治理的法治化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6(11):201-203.
[15]王宏.校园欺凌:影响·致因·应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0):82-84.
[16]陈纯槿,郅庭瑾.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其长效防治机制构建:基于2015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测量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0):31-41.
[17]冯帮,何淑娟.关于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北省h市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55-63.
[18]杨令平.近十年国外校园欺凌的研究热点与实践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8(24):116-121.
作者简介:张晶雪(1997—),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篇三】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
【摘要】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有其特殊成因,防治校园欺凌需要学校内部着眼,与家长携手,和社区联运,使学校、家庭、社区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多管齐下,有效遏制初中学校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校园欺凌;成因分析;防治对策
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欺凌对欺凌者与被欺凌者都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是学校管理中的“重点顽症”。防治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还学生一个健康安全的净土,已经成为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需要严肃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校园欺凌的成因
校园欺凌是学校管理的一大“强敌”,具有群体性、连锁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征。调查表明,校园欺凌事件的产生受法律制度、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等诸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主要有《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中规定14周岁以下的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对其违法犯罪从轻或减轻处罚。从实施效果来看,似乎并未对未成年欺凌者形成明显的威慑力。国内校园欺凌问题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上升为法律问题,这样就形成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人人有责,一旦出了问题却人人无责”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专门防治校园欺凌的机构,治理经费投入也不足,且社区矫正制度建设不完善。一些社区、派出所对于未成年人罪犯的监督与帮扶流于形式,甚至基本上处于放任的状态[1]。
二家庭良性教育缺失。当前,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备受溺爱之下,他们很容易养成“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另有一些家庭由于父母离异、早逝或外出务工,致使孩子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众所周知,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青少年不良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家庭良性教育的缺失有极大的关系。在家庭中,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情绪波动,缺少同情心,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就此,有学者研究表明,“欺凌者的家庭表现为缺乏情感温暖,在儿童表现出攻击性时缺乏一致的教育方式或父母的教养方式多以粗暴惩罚为主,父母之间的交往也充斥着敌意与暴力”[2]。可见,一些父母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孩子缺乏情感温暖和关爱,只能在“孤独”中长大。
三是学校管理缺位。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盛行应试教育,过分强调分数成绩,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很多学校对学生的欺凌行为的严重性重视不够,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深层次诱因、影响、负面效果等认识不足。为了不影响学校声誉,部分学校以“家丑不可外扬”“能压则压”为借口将问题淡化处理,对欺凌行为的漠视,不仅无益于尽早化解矛盾,甚至会酿成严重后果。此外,教师的疏于管教也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少,缺乏与其的沟通与交流,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有些教师害怕被家长和学校追责,而淡化处理学生的欺凌行为,导致一些轻微的违纪行为逐渐转化为严重的不良行为。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动时期,各种资讯不断扩展渗透,其中对一些暴力行为的大肆渲染侵蚀着未成年人原本纯洁的心灵,给思想还未发展成熟,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学生以极大的冲击,乃至导致他们对暴力行为的效仿。此外,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混乱也是将学生引上欺凌行为的重要诱因。如有些学校附近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等,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更有的学生为了缴纳游戏机费而抢劫、勒索同学。
此外,学生在生理、心理上还不够成熟,纪律意识、法治意识淡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性格急躁,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自我认知能力弱,处理矛盾问题的方式简单等原因,也会导致初中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二、校园欺凌的防治对策
由上可见,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防止其产生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据此,防治校园欺凌也应从学校、家庭、社区等角度依法依规管理,打出一套 “组合拳”,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此学校近年来采取了多项对策,收到了良好效果。
1.从内部着眼,建立“反校园欺凌”有效机制
一是学校建立健全防治校园欺凌的管理制度。为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学校首先设立了“反校园欺凌”领导机构,组建了由校长负主责,分管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社区工作者、家长代表、法制副校长和校外专家等组成的学生欺凌防治委员会,以加强对“反校园欺凌”的管理。同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强化学校及周边的巡查与安全管理,加强欺凌事件易发现场的监管,及时排查可能导致学生欺凌事件发生的隐患。努力建设一个安全、阳光、健康的校园教育环境。其次,学校还制定防治和处置校园欺凌的工作措施。如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制定反欺凌校规,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再如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另外,建立校园和校园周边重点场所巡查制度。学校一旦发现校园欺凌事件,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置。对校园欺凌事件,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校园欺凌实行“零容忍”政策。
二是培养学生自主防范校园欺凌的意识。针对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因势利导,通过让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防范意识。如建立学生自主防治校园欺凌小组,让学生自主组织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宣传活动,包括大型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可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融洽感情,培养友谊,减少欺凌事件发生的诱因。再如通过民主讨论,自主自定反欺凌班规,让学生对照理解,自觉提升学生防治欺凌的意识。同时,学校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反校园欺凌的应变能力。如告诫学生遇到欺凌时要大声呼救;穿戴朴素低调,不过于招摇;放学后要按时回家,独自行走时尽量走大路;规范自身上网行为,学会自我筛选、净化网络信息,不做不道德和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杜绝网络欺凌发生的机率。
2.与家长携手,形成防治校园欺凌的合力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孩子的行为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预防学生欺凌,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充分运用家长委员会与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要求家长从如下五个方面努力:一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平时多陪伴孩子,给孩子以关爱。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交流。单亲家庭尤其要避免孩子产生孤僻、自卑的性格。二是重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教育孩子懂得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通过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理和责任意识,引导孩子学会友善、健康的交往方式,塑造其良好的个性。三是与老师经常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要求家长经常跟班主任、任课教师直接沟通,形成更有力的教育保障。四是做孩子的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空间,其风气、风格、风尚都熏陶着孩子。扎起良好的家风、家规的篱笆,也是预防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方面。五是家长要正确识别和判断孩子是否遭受校园欺凌。家长应留心观察子女的行为习惯、精神状态等细微变化,并且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厘清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所在,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3.学校与社区联动,筑牢防治校园欺凌的铜墙铁壁
要防治校园欺凌,学校还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为此,学校从四个方面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形成校园欺凌综合防治体系:一是强化防治校园欺凌专题教育。学校在每个学期开学典礼和散学典礼上,邀请法制副校长开展防治校园欺凌专题讲座。同时,校园欺凌发生后,学校通过公安机关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训诫,对于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根据法律进行处理等。二是建立“少年警队”。我校与街道派出所密切配合,在全区初中学校成立了第一支“少年警队”。“少年警队”可以及时察觉、反馈校园欺凌的讯息,有意识地培养了一支品质好、有能力、有热情、有正义感的防治校园欺凌的志愿者队伍。三是建立社工驻校制度。学校争取街道支持,倡导社会各类防治机构与公益组织参与其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校园预防欺凌防控系统,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四是与社区配合,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学校经常与街道、社区、派出所、企业联系,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社区治安管理信息,及时了解社情民情,掌握本校学生在社区的行为表现。如此,就让社会的力量、家长的力量、学校的力量联合起来,综合防范,筑牢了防治校园欺凌的铜墙铁壁。
总之,防治校园欺凌,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需要多管齐下,要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作为法律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为中小学、家长和社会准确把握校园欺凌行为,正确采取教育、管理或惩戒措施提供法律依据。作为社区,要不断净化学校周边的育人环境,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作为学校,应当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并举,重智育更需重德育,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安全自护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团结友爱教育。作为家长,要树立良好家风,对子女的成长负责,加强文明、道德、纪律、交往、法制教育,及时询问孩子在学校、社会的表现,经常了解他们与同学交往情况,把握子女的成长状态。[3]通过多方联动,协调行动,携手反对校园欺凌,让校园才能真正成为阳光、安全的学习乐土。
参考文献:
[1]储殷.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6(01):23-25.
[2]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8-22.
[3] 李明新:理性对待欺凌事件[n].中国教育报,2017-03-22(07).
【篇四】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
摘要:伴随着《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等电影的热映,校园欺凌现象已普遍存在于人们视野中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和国民思想素质提高,更多校园欺凌事件被曝光。过往游走于灰色边缘的校园欺凌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怎样才能保护孩子们不被欺凌所伤害?怎样找到有效地解决途径在这样事故?此种社会背景下,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校园欺凌;社会环境;校园法规
引言:校园欺凌现象屡见不鲜,校园欺凌现象特征及危害表明,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法治观念淡薄等是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由此,本文提出净化校园周边社会环境、构建和谐家庭成长环境、提出重视法制教育与强化心理矫正和保护等相应对策。以期建构和谐校园,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一、校园欺凌频发的原因
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在学生进行学习时间最长的地方,在学校里不仅可以学习到各种技能,同时还情感上的交流,而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在学校里主要由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师生关系不和谐、交流不通畅以及教师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关注度不够、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相关措施不够完善所导致的。学生在上学的过程中,难免或因为性格或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升级,如弱势的一方忍气吞声,而强势方不依不饶,就有可能出现欺凌现象。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也使得一些同学陷入欺凌与被欺凌的深渊而无法自拔,有的迫于强势者的压力或为求自保而加入欺凌一方,面对欺凌行为,多数人的沉默与淡然态度,也将被欺凌者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主要的精力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成绩的提高上,在一定程度上略了德育的培养,这种情况下压抑了青少年的个性,忽视了其身心发展,心理压力过大。同时据研究发现,欺凌现象高发的学校往往对相关事件监管力度不强,相关的情绪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应对欺凌行为的教育不够。教师未及时发现欺凌问题并制止或处理方式不当也是欺凌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电影《少年的你》中老师对欺凌行为并非不知情,但当看到被欺凌者椅子上的红墨水时却只认为是恶作剧,没有具体针对欺凌者的呵斥,事后并未作任何处理,这种不报告、不作为或处置不力的行为都助长了欺凌者的行为。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然因素,从家庭层面来看,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家庭环境具有一定的显著特征,往往表现为家庭结构功能缺失。从案例实证分析看,在校园欺凌的事件中,很多欺凌者绝大部分来自惯用缺乏家庭情感的温暖,父母关系不好,家庭氛围紧张,甚至发生家庭暴力,且父母在其殴打别人的行为时,缺乏对其严厉正规的教育,或经常以打骂作为惩罚,还有大部分农村家庭,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管教。被欺凌者的家庭特点只要有:家长管教专制,家庭氛围不和诸,缺乏民主,父母之间地位不平等,父母和孩子关系不融洽等。研究发现,长期没有父母陪伴的,在学校住宿的学生更容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这种欺凌行为高发的人群还包括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父母的缺位使得中国传统家庭结构发生改变,也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缺失。
二、校园欺凌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综合统筹治理
尤其是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网络环境和的整顿。社会文化环境良好、公民的法治观念提高等大环境可以将校园欺凌行为防范于未然。另外,为家庭结构功能的维持,可以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异地高考政策”等政策,可以减少留守流动儿童因远离父母得不到管教而导致的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同时促进家庭文化的教育宣传,使家庭在青少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完善校园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校园安全法制教育工作要制定专门的实施流程等。学校不仅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校园欺凌专题,鼓励学生勇敢地对欺凌行为说“不”。建立惩戒机制,加强“家校-师生-父母子女”间的沟通协商机制,及时矫正和预防欺凌行为。还有,加强对教师的“防欺凌”培训,内容包括面对欺凌行为的上传上报机制及合适有效的处理方式等,杜绝不管、不问、不上报或者简单粗暴的惩罚等不作为的失职行为。
(三)要关爱个体成长,矫正扭曲心理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校园欺凌对欺凌者、被欺凌者、围观者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对于欺凌者,教师要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矫正其扭曲的心理倾向,通过人文关怀、榜样学习激发其宽容、包容的道德品质。对于受欺凌者要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当发生矛盾是要及时向老师和家长沟通,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时,要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不能味忍让,寻求多方面的帮助,鼓励学生勇敢地对欺凌行为说“不”
对于旁观者,教师或者家长应该灌输“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学会集体荣誉感。构建“防欺凌机制”协商治理机制,搭建防欺凌渠道,及时制止矫正欺凌行为。
结论: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是当今社会转型下的道德层面的群体性行为失范,这种不良行为,会对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要对校园欺凌进行有效地防御与治理,对欺凌行为进行的有效分析,找到解决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找到有效地解决办法,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以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重要保障,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日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单佳楠.校园欺凌系列心理课程的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6):23-25.
[2]赵宇灵.我国治理校园欺凌立法刍议[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28(06):34-37.
[3]周晓萱.家校社合力推进“中小学欺凌”预防[j].法制与社会,2020(17):139-140.
【篇五】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
【摘要】屡见媒体报道因校园暴力而产生的学生跳楼、卧轨、服毒等恶性事件,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和谐、校园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对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干预策略等方面的一些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国内;校园暴力研究;最新进展;问题思考
近年来,屡见媒体报道我国因校园暴力而产生的学生跳楼、卧轨、服毒等恶性事件,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和谐、校园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事实表明,屡教不改、肆无忌惮、不计后果的青少年引发的性质恶劣校园暴力,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身心伤害,而且对同龄伙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消极影响,也给相关家庭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等方面无法挽回的损失。针对各国校园暴力发生率日益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各国政府、教育机构、专家、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在校园暴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新进展。为此,笔者在广泛地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国内在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干预策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对研究和有效预防校园暴力有所裨益。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
校园暴力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外较为普遍的特殊社会现象。但什么是校园暴力?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概念。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1996)首次将暴力作为严重危害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提出,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一类行为。”[1]我国学者张旺认为“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既包括老师又包括学生)的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2]杨宏飞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小学师生普遍认可比较严重的身体攻击和性骚扰为校园暴力,不太认可言语攻击为校园暴力。教师比学生更认可身体攻击为校园暴力,而学生比教师更认可言语攻击、财产破坏和一般性的体罚为校园暴力。”[3]说明教师和学生对校园暴力概念的认识本身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姚建龙认为,“目前对校园暴力界定的各种观点,大体可分为以‘校园’为中心的界定模式和以‘师生’为中心的界定模式两种。校园暴力宜界定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侵害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4]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可以界定为发生在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等)内外的,导致师生身体和心理伤害、造成师生财产和名誉受损、破坏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言语和行为。
二、校园暴力的研究对象
近年来,我国学者、专家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视角从关注国外研究,逐步发展到更多地关注国内特殊群体的具体行动研究,特别是关注中学、中专、中职、大专院校等的青少年群体。
1.关注中小学生。荆春霞等[5]对广州市某中学1890名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的研究;刘霞等[6]对某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抽取875名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的研究;陈海珍等[7]对广州市1064名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薛玲等[8]对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特别关注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暴力。
2.关注中专(中职)生和大学生。孙静等[9]护理女生校园暴力情况调查和干预效果评价的研究;陈大光等[10]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及其与心理问题的关联研究;庞淑兰等[11]唐山市某职业高中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的研究;王畅等[12]人对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的研究,特别关注中专、中职、高校的校园暴力。
三、校园暴力的研究内容
1.校园暴力的现状研究。刘霞等对中学生校园暴力的研究发现,精神暴力的检出率为59.0%,躯体暴力的检出率为35.7%。[6]薛玲等在对河北省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3.0%,其中躯体暴力发生率为36.3%,心理暴力发生率为31.5%,性暴力发生率为5.5%;50.8%的学生曾遭受过暴力,16.7%的学生有过施暴行为;男女生施暴行为分别为21.7%和11.8%。[8]庞淑兰等对唐山市某职业学校的研究发现,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9.0%,其中男生为75.9%,女生为50.5%,暴力形式以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为50.7%,其次是躯体暴力,为34.8%,性暴力发生率最低,为7.2%。[11]陈海珍等对广州市中学生在近1年里校园暴力的研究发现,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为40.7%,其中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发生率分别为33.5%、18.6%;在受暴类型中,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18.2%),其次是被人故意破坏物品(14.8%),身体暴力(13.7%)和性暴力(4.7%);在施暴类型中,身体暴力发生率最高(11.9%),其次是心理暴力(9.4%),故意破坏他人物品(4.1%)和性暴力(2.7%)。[7]王畅等人对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率为69.9%,男、女生校园暴力发生率分别为75.6%、63.8%。校园暴力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63.6%、55.3%,男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70.9%、60.0%,女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55.7%、50.1%。精神暴力发生率最高为68.0%,其次为性暴力为34.2%,躯体暴力最低为16.5%。[12]
四所学校校园暴力发生率对比表
如上表所示,同样是中学,校园暴力的总体发生率在不同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同一地区,如唐山市普通高中心理暴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职中,躯体暴力的发生率却略高于职中。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的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大学生,性暴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大学生。由此可见,校园暴力的类型在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存在差异,中学阶段的心理(精神)暴力要得到学者和校方的关注,大学阶段的心理(精神)暴力和性暴力要得到学者和校方的足够重视。2.校园暴力的成因研究。石艳等人在分析“第二反抗期”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矛盾和迷茫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指出“第二反抗期”青少年的校园暴力呈现暴力方式多样化、转移责任、实施过程中有“从众”现象等特征。他们认为“‘第二反抗期’内的‘攻击性倾向’、心理支撑系统缺乏、来自媒体的“暴力”模仿以及学校教育功能的缺失等”[13]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罗建河等人针对女生校园暴力频发的新表象,研究指出女生校园暴力行为有着一些独特的表现,如群体性、戏谑性、常常包含着性凌辱或者性侵犯的成分等,认为“暴力文化的不良影响、性别教育的缺失、个体心理的失调以及社会家庭关爱的缺乏”[14]是导致女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傅涛从校园暴力的社会心理背景的视角出发,认为校园暴力是“家庭结构或功能不健全、学校管理理念落后、教师管教失当、接受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结交不良同伴等相互作用的混合产物。”[15]由此可见,校园暴力产生的有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失调、心理支撑系统缺失等个体方面的内因原因,也有暴力文化影响、媒体宣传过度、学校管教适当、管理理念落后、家庭结构不健全、结交不良同伴等方面的外在原因。
3.校园暴力的危险因素研究。刘霞等人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各种可能影响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男性、独生子女、父母关系不好、父亲饮酒等是校园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6]
陈海珍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现:吸烟、游荡、流涟娱乐场所、零用钱少和曾受家庭暴力均是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此外,认为欺凌行为属正常行为也是施暴他人的危险因素。[7]
薛玲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小学生施暴行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分析发现:有过暴力经历、目睹过暴力事件、支持暴力观点、有不良行为、家庭高收入的学生及男生对他人施暴的危险性更大。[8]
庞淑兰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现:性别、年级、户口、逃学、看暴力电影、父母经常打骂、玩暴力游戏均是发生校园暴力的可能影响因素。[11]
王畅等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校园暴力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布情况。对可能影响大学校园暴力中施暴和受暴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生、文科专业、非独生子女、生活费不足、玩电脑游戏、玩滑板等特技、喜欢暴力节目、母亲有赌博行为、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高中之前有时遭他人欺负、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是校园暴力施暴的危险因素。男生、少数民族、非独生子女、自身有不良行为习惯、家庭经济困难、母亲有赌博行为、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偶尔被母亲体罚、高中之前曾遭他人欺负、上学期间压力大、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是校园暴力受暴的危险因素。[12]
4.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研究。石艳等[13]提出要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的预防和干预系统;罗建河等[14]提出女生校园暴力的防治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通力合作,从宏观层面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干预策略;陈大光等[10]提出要在学校开展预防暴力规划,为受害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张福[16]提出通过开设选修课、系列讲座等加强对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学习、吸收和实践,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增强学生抵御校园暴力的免疫力,从课程层面强调学校预防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李婧[17]提出应加强防治校园暴力的专项立法,健全教育法律法规的人格权保护制度,完善校园暴力的行政法律救济途径,强调立法层面预防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董新良等[18]指出政府应确立“校园暴力危机意识”,将校园暴力危机防控纳入其公共危机管理的范围,学校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做好校园暴力危机防控工作,强调从政府层面构建校园暴力危机的防控策略。
四、校园暴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1.研究内容不够系统。研究内容不够系统是指对校园暴力的内容认识不够系统,或者说仍然存在分歧。较全面的校园暴力研究至少要包括以下内容:
(1)沉默性暴力。也可以理解为“冷战”式暴力,如小群体的成员团结起来突然孤立某人、长时间不与某人说话交流,使其内心失去群体内的归属感,体验孤独感,造成心理的郁闷烦躁。这种方式常常表现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中低年级。
(2)语言性暴力。群体内成员因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相互之间谩骂、诋毁、诅咒等,有些甚至通过传纸条、手机短信、qq留言等方式进行语言攻击,影响他人的声誉。这种方式常常表现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生群体之间。
(3)肢体性暴力。一般在语言冲突中,当一方情绪激怒后,往往上升到相互(一般是当事双方两人之间)当场撕头发、扇耳光、脚踢拳打,造成躯体伤害。这种方式常常表现在小学高年级、中学和大学低年级的学生群体之间,往往导致一些治安案件的发生。
(4)器械性暴力。在冲突发生后,如果相互不服气,勾结社会闲散人员或者其他曾经的同学,通过以强欺弱、以多欺少、以大欺小等手段,有预谋、有准备地使用器械(如管制铁棒、双节棍、钢管、刀具等钝器)群斗群殴;也可能在盘问过程中用烟头烫伤对方,迫使某人喝脏水,实施报复,造成人身伤害。这种方式常常表现在中学和大学低年级的学生群体、社会闲散人员之间,往往造成刑事犯罪。
(5)强迫性暴力。这种暴力往往是在双方当事人有一方不愿意的情况下,另一方强迫某人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比如,强迫他人经常性为自己写作业、跑腿买东西和望风,强迫他人经常性为小团体过集体生日、赠送礼物(类似于“强捐”、“强卖”)、请客吃饭、唱歌跳舞、上缴安全保护费等,最严重者引诱强迫他人参加淫秽、色情表演或者是性交易。这种方式常常表现在中学(中职)和高校(高职)的学生群体、社会闲散人员之间,往往造成刑事犯罪。
2.研究方法不够合理。研究的方法不够合理是指绝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采取单一的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本身的缺陷是被调查者可能采取对敏感问题回避的、或者是折中的回答方式。如前表所示,在比较两所高中学校的“施暴发生率”和“受暴发生率”时发现,“受暴发生率”明显高于“施暴发生率”,其实,大多数有“施暴”经历的被调查者不一定如实回答问卷中的选项。假如能对被调查者对应的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进行深入地访谈或调查,也许会得到不尽相同的结果。同时,在对干预机制构建方面,大多数研究是从理论层面的思辨性研究,而从实践中得到验证、操作性较强的干预策略仍然不足。今后应该加强行动研究,特别是用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干预策略(如团体心理辅导策略、人际关系改善策略)及其效果评价的研究应该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校园暴力危险因素的深入研究中,要通过心理咨询辅导的专业人员,运用自信心训练、渐进式内观等专业心理辅导方法,干预暴力倾向鲜明的学生群体,从而完善其人格结构。3.研究成果不能推广。经过综述性研究发现,国内对校园暴力的发生现状、产生原因、危险因素、预防机制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是日益上升的校园暴力事件并没有为此而得到有效遏制。究其原因,可能是有关校园暴力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推广应用。有些防御机制浅尝辄止,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例如,“自福建“南平血案”之后,紧接着在合浦、雷州、泰兴、潍坊等地36天发生5起校园血案,情节恶劣、伤亡惨重,威胁社会安全”。[19]此后一个时期,很多校园内外有民警、交警,甚至武警值勤,保证校园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似乎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园安保体系。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良好的局面渐渐消失了。
参考文献:
[1]季成叶.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
[2]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对策[j].青年研究,2002,(11).
[3]杨宏飞,叶映华.中小学师生的校园暴力内隐观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5,11(3).
[4]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7(4).
[5]荆春霞,王声湧等.广州市中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
[6]刘霞等.某市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4).
[7]陈海珍等.广州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
[8]薛玲等.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
[9]孙静等.护理女生校园暴力情况调查和干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
[10]陈大光,陈晶琦.中专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及其与心理问题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
[11]庞淑兰等.唐山市某职业高中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0).
[12]]王畅等.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45(9).
[13]石艳,王嘉欣.“第二反抗期”与校园暴力[j].教育科学研究,2010,(8).
[14]罗建河,徐锋.谈女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j].教育探索,2011,(1).
[15]傅涛.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
[16]张福.“优秀传统道德缺素症”——高职高专校园暴力“病因”的诊断与治疗[j].成人教育,2009,29(6).
[17]李婧.校园暴力的法律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8]董新良,王丽娜.危机管理理论与校园暴力危机防控[j].中国行政管理,2007,(4).
[19]方随意.浅议突发性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1,(32).
【篇六】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
摘要:校园安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校园欺凌作为威胁校园安全的一大隐患,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本文通过分析以往学者对校园欺凌概念与成因的研究结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措施,为我国制定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制度提供参考,以促进校园欺凌现象的防治。
关键词:研究综述;校园欺凌;中小学
中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只有保障校园安全,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针对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校园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同年,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政策文件,将防治校园欺凌与暴力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反校园欺凌已成为时下最重要的议题。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
挪威心理学家奥维斯(danolweus)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1]。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dfes)将校园欺凌界定为持续的、有意的或者反复的,故意制造伤害的行为,某些偶然发生的事情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视作欺凌行为[2]。美国预防校园欺凌中心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任何破坏教育的使命、教学的氛围以及危害校方预防人身、财产、毒品、枪械犯罪的努力,破坏学校治安秩序的行为。”[3]2016年4月28日,我国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明确使用了校园欺凌这一概念[4]。本文认为校园欺凌是在学校管控范围之内,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一方通过肢体、语言、网络等多种形式故意对另一方实施持续性的欺负、侮辱,从而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精神损害或财产损失的行为。
二、校园欺凌的成因
(一)国外研究现状
纳森尔(nansel)等人对美国非裔、西班牙裔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种族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越高,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低。帕顿(potton)等人对美国非洲儿童学校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是否容易卷入欺凌行为之中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关系。奥维斯(danolweus)认为影响欺凌行为的因素包括主要养育人的教养态度、同辈群体的影响、大众传媒、遗传基因和个人气质等[5];还有学者指出,受欺凌的学生大多表现为在意他人、冷静、孤独、并且敏感的特征,并且被欺凌后会选择哭泣或退让[6]。
综上,国外学者对校园欺凌的成因研究主要从宏观环境、家庭氛围、同伴关系以及受欺凌者性格特征等方面出发,从不同层面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社会成因方面,屈生宪(2012)等认为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媒体对欺凌场面的过度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欺凌意识,增加了欺凌事件发生的频率;李燕秋(2016)认为社会价值观、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居住环境等都会影响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7]。学校成因方面,杨卫敏(2011)认为,重点中学和位于城市的学校,其校园欺凌发生率要比普通学校、位于农村的学校低;屈生宪(2012)等认为教师贬低与体罚学生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家庭成因方面,丁一杰(2015)认为缺乏父母关心的学生更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被家长过度溺爱和纵容的学生则更易欺凌他人[8];李燕秋(2016)认为如果家庭环境不良且家长的教育方式有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就更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9]。个人成因方面,张文新、纪林芹(2005)提出欺凌者会将欺负他人当作炫耀的资本,对自己的欺凌行为持认可和肯定倾向[10];张小华、項宗友(2016)则认为学生是否有心理抑郁倾向以及心理抑郁的程度是影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
综上,我国学者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等角度出发,对校园欺凌进行归因分析。同时可以看出,校园欺凌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校园欺凌的对策
(一)国外研究现状
奥维斯(danolweus)与其团队共同拟定了《奥维斯校园欺凌预防计划》,提出制定全校范围内的反校园欺凌准则、鼓励教师设计校园欺凌预防与治理计划、加强社区对反校园欺凌的宣传等来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英国制定了相关政策来规制校园欺凌,主要包括赋予学校处分欺凌他人的学生的权力、开设“转介学校”帮助矫正因欺凌被停学的学生,同时开发了网络匿名平台供学生对欺凌行为进行投诉[11]。美国则鼓励各种职业和社会机构人员组成欺凌防治小组,主张通过风险评估来关注学生是否会有欺凌行为[12]。日本文部大臣要求学校处分做出欺凌行为的学生,大阪市教育委员会设计出“同伴支持”和“预防学生攻击”两大计划来防治校园欺凌,主张对有欺凌倾向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培养教师识别学生危险行为的能力[13]。
综上,对校园欺凌防治策略的研究虽然因国情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都强调联合多方主体、调动各界力量共同防治校园欺凌。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政府层面。王静(2016)认为,现有立法中的反校园欺凌制度是缺失的,必须制订反校园欺凌法使校园欺凌有法可依。第二,社会层面。庞雪峰(2016)认为,应当加强对网络的社会监督,降低网络欺凌的比率;王宏(2017)认为,必须加强社会机构、组织与学校的协作,有效处理校园欺凌事件[15]。第三,学校层面。李燕秋(2016)认为,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导和道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王大伟(2016)认为,学校应当建立被害人救助机制、设立校园欺凌救助站,为被欺凌者提供康复治疗、心理疏导以及法律援助等帮助。第四,教师层面。陈振江(2013)认为,教师应关注班级中存在的小群体,采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警惕校园欺凌的发生;王宏(2017)认为,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从源头遏制校园欺凌。第五,家庭层面。陈纯槿、郅庭瑾(2017)认为家长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积极配合学校的校园欺凌防治活动[16];冯帮、何淑娟(2018)主张通过构建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良性互动[17]。第六,个人层面。张琼(2014)认为学生要主动与师长同伴进行沟通交流,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增强安全意识;杨令平(2018)认为,学生应当树立崇高理想,坚持健康的价值取向,消除校园欺凌行为动机[18]。综上,我国学者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庭、个人等维度提出了对策建议。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反校园欺凌的氛围,加强相关主体的协作,才能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现象,建设平安校园、阳光校园。
四、简评
国外对校园欺凌进行的研究起步早,内容也比较深入,取得了很多成果。国内对校园欺凌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围绕现状、成因、以及对策三方面展开。学者们基于已有的校园欺凌现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校园欺凌的成因,提出了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措施来规制校园欺凌现象,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制度。因此,本研究基于已有的校园欺凌研究现状,从多种角度出发对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成因进行归因分析,在参考相关文献和借鉴国外防治经验的基础之上,对我国校园欺凌的防治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我国校园欺凌干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olweusd.aggressionintheschools:
bulliesandvictimizationinschoolpeergroups[j].thepsychologist,1991,4:243-248.
[2]houseofcommonseducationandskillscommittee,bullying[r].thirdreportofsession,2006(7):
[3]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41.
[4]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43-50.
[5]胡春光.校园欺凌行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1):3-79.
[6]bond,l.,carlin,j.b.,thomas,l.,rubin,k.&patton,g.doesbullyingcauseemotionalproblems?aprospectivestudyofyoungteenagers.[j]bmjclinicalresearch,2001,73(11):480-484.
[7]李燕秋.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2016(7):68-71.
[8]丁一杰.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
[9]李燕秋.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2016(7):68-71.
[10]乔东平,文娜.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干预[j].社会建设,2018,5(3):5-15.
[11]葛鑫浩.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对策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18.
[12]刘南南.美国中小学校园暴力探析[d].長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3]邱关军,刘佳.国别视野下中小学校园暴力的防治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2010(5):29-32.
[14]王静.校园欺凌治理的法治化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6(11):201-203.
[15]王宏.校园欺凌:影响·致因·应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0):82-84.
[16]陈纯槿,郅庭瑾.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其长效防治机制构建:基于2015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测量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0):31-41.
[17]冯帮,何淑娟.关于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北省h市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55-63.
[18]杨令平.近十年国外校园欺凌的研究热点与实践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8(24):116-121.
【篇七】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2002年~2018年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960篇论文采用内容研究的方法,揭示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现状:论文数量总体在逐年平稳上升,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全面,研究主题趋于多元化;并深入分析了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成果,描述了不同教育阶段校园欺凌情况,探讨了校园欺凌的成因,校园欺凌特征和危害,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校园欺凌研究现状综述
在全球的各个国家,不同形式的校园欺凌事件频繁上演,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性问题。“校园欺凌多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是攻击行为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校园欺凌给学生所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不论是欺凌者,被欺凌者还是无辜的旁观者,都难逃欺凌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也是让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原因。
一、校园欺凌问题研究概况
笔者则以本篇研究作为研究起点。以“校园欺凌”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搜索,对2002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0日的文献进行高级精确检索,总共获得实际样本960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多个角度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
1.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知网所收入的论文数量,在2002年我国就已有学者对校园欺凌进行了研究,但该研究只局限于香港地区,直到2007年,内地才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在2015年前,虽有学者关注到校园欺凌这一现象,但为数不多。直到2016年,才掀起了一阵热潮,直至目前热度仍居高不下。
2002年至2014年的论文数量基本无增长,呈现平稳趋势。2015至2018年论文数量增加显著,呈急速增长趋势,且2016年校园欺凌研究成果是2015年研究成果的10倍多。从论文研究总的数量来看,用“校园欺凌”为关键词,以“主题”为检索项得到的文献数量为13十六篇,以“篇名”为检索项得到的文献数量为960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得到的文献数量为57③篇。从整理的这些文献数量我们可以看出,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引起众多学者注意,是近两年社会的关注热点。
2.论文主题多元化
根据对所掌握的研究进行样本分析,可得出,我国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若從研究主题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校园欺凌的预防与解决、校园欺凌行为和特征、校园欺凌成因以及校园欺凌的立法、社会传播等方面。
2002~2007年间,只有两篇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而且这仅有的两篇文献中,其中有一篇文献知识阐述了日本学者对校园欺凌的“零容忍”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学者还没有开始关注校园欺凌。
2008~2013年这6年时间,从每年的研究成果数量上来看,是呈现逐年递增的。在这些研究中,部分学者开始针对国外校园欺凌展开研究。通过阅读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无论是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相对更成熟一些。但是我国却依然停留在浅显分析这种行为的层面上。
2014~2018这3年时间,我国发生了多起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园欺凌案件,这推动了我国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进展。究视角扩大到老师、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等。特别是近两年,很多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如何预防与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还有部分学者致力于分析成因及影响。
二、研究成果分析
我国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大部分是校园欺凌的表现、预防与对策、成因影响这三个方面。这反映出,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以后,学者们纷纷展开相关研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迅速增加,并初步探究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解决策略。同时,学者们还通过分析与研究国外校园欺凌现象来揭示和解决我国校园欺凌问题。
1.对不同教育阶段校园欺凌的研究
中小学阶段的校园欺凌:根据对众多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小学发生的校园欺凌实质上就是学生们在人际交互方面的试错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采用抽样调查法对不同地方中小学展开调查研究,从客观的角度阐述现阶段校园欺凌现状,并介绍各校园欺凌存在的比例。
中职教育阶段的校园欺凌:由于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的生源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比较明显,所以中职学校校园欺凌问题比较突出。
高等教育阶段的校园欺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成年,并形成了一定的人生价值观,但他们对世界还处于探索阶段,身心未完全成熟,所以容易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出现问题。所以广大学者对高等教育阶段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生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上的研究。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有所区别,但是现阶段广大学者对于中小学和中职教育阶段的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较多,对于高校校园欺凌的研究则还是比较少,所以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弥补这些不足。
2.校园欺凌成因研究
从宏观层面来看,形成校园欺凌问题主要由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组成。其中客观原因包括社会问题、家庭和学校这三个层面,主观原因则为学生个人。
学者们普遍认为,经常在学校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家庭教育与家庭温暖的缺失,且研究发现,被欺凌者的家庭教育也会有所缺失,他们的家庭往往缺乏民主氛围、父母和学生关系恶劣等。从这样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家庭因素是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客观因素。因此,学者们将家庭环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为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学校方面,老师和同学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从社会层面来看,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学生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增加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几率。
3.校园欺凌的行为特征和危害研究
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大部分都是倾向于对学生个人危害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也是发生校园欺凌后,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心理影响。但是很少有学者对旁观者的心理影响与危害展开研究。而后,对于学校、家庭、社会危害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递减。从这样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集中在对事件表面的直接关系者的研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发生校园欺凌后,事件对其他学生的影响也应该得到重视。
4.校园欺凌与社会传播研究
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往往会借助网络渠道进行快速传播,人们会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致使很多校园欺凌事件会通过社交媒体让大众在第一时间所知晓,继而发酵成热点话题。一方面,社交媒体能迅速的传播校园欺凌事件,让人们在短时间内知晓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网络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过度曝光也可能会增加此类事件的发生。那么该如何取舍社会传播和校园欺凌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利用社会传播来阻止这类事件的发生,还需要今后更深入的研究。
5.对校园欺凌防治策略的研究
国内学者提出的校园欺凌预防措施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包括学生、社会、家庭和学校。在学生方面,要有正确的观念和认知,意识到校园欺凌事件的严重性,引导学生在出现矛盾后及时与老师沟通,化解矛盾。家长方面,要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同时也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学校方面,要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营造良好学校氛围,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除此之外,政府也介入其中,规范文化传播,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
现在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校园欺凌的问题,加之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出现,更推动了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纵观我国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成果,在校园欺凌理论、校园欺凌类型与特征、校园欺凌现状描述、校园欺凌成因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但由于这一现象是近几年才开始突出,探讨深度还不够深入、且存在研究内容分布不均等问题,未来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许明.英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其解决对策[j].青年研究,2008,(01) :44.
[2][美]芭芭拉·科卢梭著.肖飒译.如何应对校园欺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
[3]韦婷婷.回顾与反思: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8,(07) :145.
《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模板⑦篇)》出自:爱游戏官网入口-ayx爱游戏官方app平台入口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special/8175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八篇
- 发声亮剑七篇
- 共同富裕感悟范文(模板⑤篇)
- 党员干部酒驾检讨书【四篇】
- 教学主管岗位职责⑥篇
- 流浪地球2作文范文(优选推荐③篇)
- 个人党风及廉洁方面存在的问题(模板十五篇)
- 农村违建停工通知书(模板⑧篇)
- 单位以案促改剖析材料及整改措施汇合⑥篇
- 如何做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学习教育阶段工作④篇
- 在校学习情况九篇
- 参加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廉政教育集体谈话心得体会范文十二篇
- 支部书记党课讲稿2023年专题党课(模板⑥篇)
- 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意见200条【⑤篇】
- 幼儿教师经验文章范文十二篇
- 关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简介【六篇】
- 社区书记巡察整改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⑥篇
- 新冠病毒防控健康教育知识(模板十一篇)
- 村三聚焦汇报材料三个聚焦自查报告(模板③篇)
- 党史党课课件(模板⑨篇)
- 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证明材料【九篇】
- 关于2023年绿化养护工作计划书【五篇】
- 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模板⑦篇)
- 在带头深刻感悟两个确立方面的不足范文(优选推荐③篇)
- 教师党员先进事迹材料2000字【十八篇】
- 党员打麻将检讨书【七篇】
- 关于村治安维稳工作汇报【四篇】
- 转观念勇担当创效益的心得体会范文(模板⑧篇)
- 感谢赞美主耶稣的话语汇合③篇
- 选人用人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范文(模板⑨篇)
- 关于对待入党的态度和决心300字【三篇】
- 关于入职个人自传【十一篇】
- 廉政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模板③篇)
- 家教家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模板⑨篇)
- 关于德才表现【三篇】
- 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对党忠诚(模板③篇)
- 2023年5月份村主题党日活动记录(模板③篇)
- 部队涉政治问题对照检查范文(模板⑤篇)
- 收受贿赂以权谋私专项整治个人剖析材料范文(优选推荐③篇)
- 2023年作风建设研讨发言材料汇合十一篇
- 在新招录公务员见面会上的讲话稿【三篇】
- 党支部组织学习情况汇报【⑧篇】
- 警察工作检讨书⑦篇
- 文明村申报简介汇合⑤篇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150字-读后感④篇
- 对于党员个人情况考察材料【⑤篇】
- 新当选支部书记表态发言范文(模板⑤篇)
- 关于斗争精神对照【三篇】
- 父亲去世讣告范文(优选推荐十四篇)
- 上半年医院感染工作总结六篇
- 被提醒约谈时表态发言四篇
- 在党员过“政治生日”仪式上的讲话【③篇】
- 教学实施报告八篇
- 作风整顿实施方案汇合⑨篇
- 三年工作总结职级晋升范文六篇
- 研究生个人自传三篇
- 任人处置的作文完整的③篇
- 上等兵预提士官集训个人总结范文(优选推荐③篇)
- 驾驶员安全教育内容(模板⑥篇)
- 助学贷款续贷声明200字(模板④篇)
推荐专题
- 端午节活动个人总结大全
- 试用期员工转正工作总结
- 乡镇基层干部个人工作总结大全
- 2021年信访工作总结大全
- 2021年安全生产主题演讲稿大全
- 护林员个人工作总结大全
- 森林防火工作总结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总结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顽瘴痼疾整治工作总结汇报大全
- 乡镇党委党代会换届工作报告大全
- 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查纠整改环节工作总结汇报大全
- 2021年基层党支部工作计划大全
- 2021年下半年党风廉政工作计划大全
- 《红海行动》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大全
- 公司员工转正述职报告大全
- 单位职工退休申请书大全
- 2021年防溺水安全建议书大全
- 2021年国庆节促销活动方案大全
- 2021年中秋节活动方案大全
-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书大全
- 2021年中秋节促销活动方案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顽瘴痼疾"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主持词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组织生活会党支部对照检查材料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自我剖析材料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大全
- 关于红色文化宣传主题演讲稿大全
- 优秀党务工作者个人事迹材料大全
- 话廉洁守初心专题研讨个人发言稿大全
- 我为群众服务工作心得体会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个人自我剖析材料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民主生活会个人自查报告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大全
- 政法队伍专题教育整顿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大全
- 政法干警教育整顿自查自纠对照检查材料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大全
- 政协干部培训班个人心得体会大全
- 2021年劳模表彰大会个人心得体会大全
- 2021年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大全
- 幼儿园防溺水教育活动总结大全
- 幼儿园防溺水安全教育教学方案大全
- 防溺水安全倡议书大全
- 退休教师退休会议上的讲话大全
- 2021年最新干部任职表态发言大全
- 开学典礼上的教师代表发言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个人自查报告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个人自我剖析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个人对照检查大全
- 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大全
- 最新入党志愿书模板大全
- 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大全
- 入党介绍人的发言稿大全
- 在学校家长会上的发言大全
- 医院医生个人年终总结大全
- 口腔诊所年度工作总结大全
- 教师职业规划报告大全
- 牙科医生工作总结大全
-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民主生活会自我剖析材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