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官网入口-ayx爱游戏官方app平台入口

学深悟透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课三篇-爱游戏官网入口

学深悟透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课三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同大家精心分享《学深悟透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课三篇》美文素材,欢迎大家写作借鉴,一起观赏,你也可以在网站上搜索更多与《学深悟透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课三篇》相关的范例。

党课,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设的课程。党的各级组织,通过党课定期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党性、党纪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深悟透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课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学深悟透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课

  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2月7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重大成果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二、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

  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

  三、鲜明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这既是理论既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四、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五、系统工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六、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

  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七、战略与策略

  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

  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

  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

  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八、守正与创新

  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九、效率与公平

  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十、活力与秩序

  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

  十一、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

  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十二、顽强斗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要保持战略清醒,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胸中有数:保持战略自信,增强斗争的底气;保持战略主动,增强斗争本领。

  要加强能力提升,让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注重在严峻复杂斗争中考察识别干部,为敢于善于斗争、敢于担当作为、敢抓善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撑腰鼓劲,看准的就要大胆使用。

  十三、开局之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篇2】学深悟透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课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今天,我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基础与大家交流和讨论,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与国际环境;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和战略阶段;三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标和重点;四是高质量发展的构成体系以及主要内容;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与国际环境

  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并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确实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非常重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和平、稳定、协同,并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相关国家保持有效沟通联系;强调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和衷共济、共同向前。在此体系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将会出现变化和调整,并且在此过程当中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中国对国际经济秩序以及相关事务的话语权和支配权,也将发生重大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们要着力维护国际经济关系、外交关系、安全关系的稳定,以新理念新思想来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我们要积极与相关国家进行沟通、协调,求同存异、和衷共济,这样也会获得其他国家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第一,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以及在国际经济秩序当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可能会对国际经济体系的创新抱有疑虑,甚至会形成巨大阻力。这种疑虑和阻力可能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要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整体的现代化。首先是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其次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而不是其中一部分人民的现代化。全体人民的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意味着更高生产效率、更大经济总量,同样也意味着人民群众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一部分人就会产生如下疑虑:当中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中国所要占用并耗费的资源和能源数量也将显著增加,如此大规模的资源和能源数量的变化或增长,其结果是否会导致一些国家的能源和资源既得利益被挤出,从而造成这些国家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被堵塞?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一旦挤出别国既得利益和发展空间,会不会导致全球性的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

  面对这种疑虑,我们必须要给出明确回应,这个回应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高水平的、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其建设的核心路径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换句话说,在发展当中,不可避免将会消耗一部分资源和能源,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对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新增能源和资源,我们将主要依靠以下两个路径来解决:一是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通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新增资源的耗费。二是促进资源化再利用。对已经进行资源化利用的资源,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面对风高浪急和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不能让步,因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因此我们要敢于斗争,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奋力前行的勇气。

  另外,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安全因素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会显著上升。未来一段时期,我们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安全”对应的是“风险”。面对风险考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说明在决策治理、评价体系中,对安全目标和风险的考量将越来越重。但是在风险纳入决策因子、评价指标以后,我们还要注意一个异化现象,即当风险的地位提高、重要性增加以后,在人的决策体系中容易出现的最终结果——不是效率的最大化,也不是长处的最优化,而是风险的最小化。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异化对于发展、改革、创新会形成巨大阻力。因为任何改革、创新都意味着对既有稳定状态和平衡状态的打破,当然,我们还会构建并形成更高水平的稳定状态和平衡状态。而在旧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新的平衡状态尚未形成的过渡阶段,风险肯定是增加的。

  如果以风险最小化作为我们决策思考的因素和评价的重要指标和因子,其结果就容易导致没有办法作出决策,没有办法以坚定信心推进改革,瞻前顾后,摇摆不定。因此,面对风险,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这里的底线是指风险底线。换句话说,在风险没有触及底线之前,我们不应该把风险高低作为决策考量的核心因素,而应该把产出是否更大、效率是否更高、模式是否更优,作为决策考量的关键。当然,风险一旦累积达到并超过底线,我们就不能只谈创新、谈改革,而是要下定决心把风险降低,然后再来谈发展、谈改革,这就是底线思维。

  有效贯彻底线思维,就要把风险约束在风险底线之下。如何有效加强风险治理?总体思路有三个。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创新效率,政府采取有效手段来化解风险。第二,坚持科学发展,把风险因素纳入发展体系中进行综合考量并融合。发展本身就是解决和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发展也为解决和化解风险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有力的支持。因此,把风险嵌入发展当中,存在内在统一性。第三,借助专业服务,有针对性地对风险进行有效疏解和化解。这些专业力量,能够有效识别风险,为风险精准定价,并依托精准价格当中所需的最优风险贴水(风险溢价),按代价最小的方式,将合理的风险贴水转化成可交易、可分散持有的标准化产品,然后释放到市场中,将风险进行有效分散和疏解,这就是金融机构。从某种角度来说,金融机构就是能够为风险定价,并提供风险分散渠道和产品的行业和领域。因此,我们要把金融作用发挥出来,把资金融通、风险管理作为金融服务的核心内容,真正提升中国金融服务水平。

  同时,我们还要把中国式现代化当中人口规模巨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三个特征有效贯通起来,同时在前进道路上把握好五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与战略安排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了中国人民在探索和实践现代化道路中所形成的成熟经验和实践成果,也包括了世界人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这些我们都要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构成特征之中。此外,还要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物质富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然后是精神富足,人民的文化素质、文化素养、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制度文明水平显著改善,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以上五大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典型特征。与之相应的,我们会通过一系列发展指标来反映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和质量,并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建章立制,明确主线,厚植基础,统一思想和确定战略模式。

  三、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标与重点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和重要支撑。下面我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的内容,介绍我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主要着力于完成内部体系机制的构建,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则主要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外部能力、特征和规律。如果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主要是构之于内的话,那么党的二十大报告就主要是形之于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两个:一个是质量第一,一个是效益优先,两者不可偏废;更关键的是,我们不能去寻求经济的表象,而是要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当中。

  质量第一。不能简单地就微观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治理质量来谈质量第一,而应该更注重宏观质量的特征和核心表现,这是质量第一的主体内容。坚持质量第一,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如,市场配置的主要对象,对于用差异化产品来匹配个性化需求,往往要求传播尽可能多的具体信息。这种信息的增长将是海量级的,而为了避免因海量级信息的增长而降低市场的配置效率,我们就需要对信息做减法。如何对信息做减法?最简单的就是共性信息无需传达。怎样的信息叫作共性信息,而且无需传达还不影响消费者的知情权呢?很简单,质量信息。质量第一,质量合格是底线要求,对质量合格要求的信息无需向消费者传递,因为它是每一个产品、每一项服务都必须做到的最低标准,这就是质量第一的宏观意义。

  效益优先。质量和效益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不能简单地以降低效益的方式去寻求所谓的质量改善,也不能以所谓的质量提升的逻辑,来把一些低效益的生产方式和模式作为重要推广对象。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是创新驱动发展,基础是现代产业体系,重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和主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二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动力和动能。

  三是现代金融。现代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体经济的质量提高、规模扩大、效率提升为目标的产业支撑。

  四是人本身。人在生产过程当中提升技能,而生产的不断发展又为人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坚实支撑,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的积累。

  在这个体系下,还将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特征。这一系列特征用“三大变革”来总结,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以上就把什么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构成基础和主要特点说清楚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要以新发展格局为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的新发展思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和凝练,提出了更加完备的发展内容和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国内大循环”称之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所谓畅通国内大循环,就是有效地推进更加平衡的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相互促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这种平衡和相互促进作了这样的表述: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坚持扩大内需,在扩大内需基础上推进生产,提高生产力,推进构建有效的交易体系、交换模式,同时做好产品流通工作,使产品或服务有效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在产品流通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好其所形成的收益分配,即如何在生产者、劳动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和配置。这是第一个平衡,即基于现有需求和供给,以完善统一大市场为核心的静态平衡。

  第二个平衡就是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相关表述进一步完善,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对于静态平衡,我们强调一方面要扩大内需,做好需求管理;另一方面要优化供给,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就包括了生产、流通、分配。在此情况下,把供给和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对于动态平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什么是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无外乎需求能够有效地拉动供给,而供给又可以有效地扩大就业、稳定收入;就业的增加、收入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扩大需求,需求又可以带动供给的提升。

  这种层面的供给的提高,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得到相应改善和提升的。在上述体系和逻辑之下,我们要把各项工作有效落实落地,从而使中国经济在国内大循环的支撑之下取得持续不断的增长动力,而且中国产业体系在持续不断的动力支撑之下,也可以取得持续升级的良好局面。

  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是以扩大国内需求为基础,有效实现国内大循环中形成的。在此情况下,中国国内市场对于世界市场的贡献力将持续不断提高,同样在此过程中,我们的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也依托国内大市场的完善,得到不断丰富和提升。这种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的丰富和提高,相应也会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做出产业基础准备,使之具备竞争水平。

  因此,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提高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就是以新发展格局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在“双循环”的基础上实现新发展格局的有效构建和对发展全局的有效统领。

  要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们要把握好“三个着力”及其所对应的发展特征和内容,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找准方向、找到抓手,全力以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效、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推动生产要素和产权市场发展,做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高质量发展的构成体系与主要内容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高质量发展要把有效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与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统一起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我将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明确为以下四个方面:创新驱动、共同富裕、市场经济、绿色低碳。

  (一)创新驱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这里有两个重要概念,即创新驱动和新型举国体制。

  从创新驱动角度出发,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也拥有全世界最具潜力的大市场。我们可以直接做终端产品创新,而不用在这个过程当中过度纠结于创新的前沿和应用的后端。因为中国的产业体系十分完备,只要有了终端产品前沿的产业体系,马上就可以将终端产品前序的中间产品和基础材料纳入产业体系的涵盖范围。

  中国市场广阔,规模巨大,成长性强。只要有了终端产品后序的应用场景和渠道,后序问题就不用过度操心。因此,创新驱动的总体落点就落在“创新”二字。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科技能力的提高,我们越来越站在了世界前沿,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的地方也就越多,也需要我们在世界上去寻求一个相互协同友好的合作环境,并把这些相互协同和友好合作,转变为自身创新链条、价值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因此,我们既要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好技术开发、国际技术合作,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技术水平。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总体定位;将教育、人才和创新融为一体,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着力做好三件事情:一是教育优先发展,二是科技自立自强,三是人才引领驱动。

  如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是支撑中国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新型举国体制是关键。什么叫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党的领导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的制度结果。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

  举国体制可以让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抢占科技前沿创新高地等方面发挥作用。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资源配置上缺乏效率;第二,虽然举国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技术路线、创新方向,在既定技术路线和创新方向方面向前探索;第三,在资源配置、技术路线、创新方向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缺乏协调、协同能力的特点。彼此之间如果没有进行有效地协调沟通,往往会出现一种“撕裂”的现象,最终导致所形成的创新成果、创新模式,很难在彼此之间形成有效的融合和兼容,从而产生一系列整合效应、综合效应、全局效应。

  因此,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把市场机制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充分运用于举国体制之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第一,在资源配置上,我们可以大胆地打破现有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模式,去接棒挂帅,去支持创新理念,从而创造科研条件来进行实验和创新。第二,在产品协同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在此体系下,企业坚持市场方向,不断提升协同力。第三,引入现代产权制度,在知识产权体系之下,对于相关知识产权主体、职务发明专利权主体,该明确产权人就明确产权人,该按照等同于产权人的物质奖励,就按照等同于产权人的物质奖励,真正意义上把激励机制落实下去,从而将举国体制的优势发挥得更好,将举国体制的短板和问题有效克服和调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收入分配改革是共同富裕重要抓手,可以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在提高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为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激励和条件。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入开展收入分配改革。以共同富裕为长远目标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共同富裕发展的立足点是收入分配改革,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社会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原则上也属于社会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这里谈的是更广义的社会改革,而不是与收入分配改革的构成层面相叠加的社会改革。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收入分配改革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改革的最大区别是:如果是收入分配改革,对于合法、合规条件下所形成的财产积累,我们要进行有效保护;如果是社会改革,哪怕是合法、合规的财产,也有可能成为改革和调整的对象。所以,这个落点很清楚,我们做的是收入分配改革,对于合法、合规所形成的财产积累,我们要尊重它。

  收入分配改革要坚持以下四点:第一,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可供分配的财富。如果创造不出更多可供分配的财富,收入分配就成了无源之水。换句话说,收入分配改革的第一条是要激励生产,而不是阻碍和限制生产。第二,要有有效的机制和方法,在创造更多财富的情况下,按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将其分配给劳动者。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把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有效地激励生产、激励创新,从而创造出更多可供分配的价值。第三,要兼顾好普通劳动者、社会弱势群体、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并针对不同的主体采取不同的策略措施。第四,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在上述改革当中,我们还要再重点突破以下三个关键性问题:第一,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第二,在共同富裕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坚持多劳多得。坚决用好各种调节措施和手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在财富积累机制当中,不外乎是两种情况:一是代际,即本代人和后代人财富积累的关系。二是按照财富的特征,我们将财富分为直接用于生产的生产性财富和不直接用于生产的非生产性财富。在此条件下,我们就拥有了一个二维的世界,在二维的世界中又拥有四个象限,每一个象限中都会产生对财富积累机制的需要和财富积累机制的治理的特征,从而使财富积累机制得到有效改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发展,作出了以下工作部署:第一,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第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第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第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三)市场经济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维护产权体系、要素市场体系的稳定,拓展其能力和范围,巩固和支持市场主体,让它敢于发展、敢于创新,不断提升、不断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市场经济要加一个定语“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要求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上,要提升市场主体的活力、创造力,在此情况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既要重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形式公平,也要切实做好实质公平。在发展当中,要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放到核心而首要的地位,高度重视和支持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

  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里不仅包括粮食产量的概念,还包括粮食质量的概念,因为饭碗里边盛的饭是老百姓愿意吃、满意的饭,而不是简单的数量的累加。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制度性开放表明了一种开放思维,反映了开放的稳定性和公平性,不再是简单地以有利还是没有利作为开放的标准,而是以应该还是不应该作为开放的核心要求;制度性开放是由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来构建和保障的,其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参与竞争能力的提升,都会产生重要支撑性作用;制度性开放为更高水平的开放、更高水平承接国际上的优秀治理体系和治理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形成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创造条件。比如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目前实施的就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贸易自由便利政策制度体系。原则上,在自贸区和自贸港的用于生产的生产资料和部分符合要求的生活资料,其实处于一种无增值税的状态,这种状态在经营环境上与其他无增值税的国家处于趋同的环境特质,特别是其税收环境特质。因此,上述自贸区和自贸港在某种意义上就具备了形成取得更好互信、增加更多共识的有益尝试的开放区域。这是制度性开放所形成的特色。

  (四)低碳发展

  我们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从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来讲,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特征层次,它告诉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所依托的资源能源究竟是如何保障和供给的,以及我们如何来实现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协调统一、与人民生活需求发展的协同一致。第二个层次在其应用端,着力于三条:第一条,如何进行污染的有效治理;第二条,如何实现环境的有效恢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三条,着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针对上述内容,我们既要有明确的递进性指标进程,还要有操作思路、方案和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从操作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总体要求:第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比如,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比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第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比如,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第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比如,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在碳达峰阶段,我们要做好两个协调,一是化石能源之间的协调,二是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发展之间的协调。化石能源依然是基础能源,因此进行勘探、形成储备、扩大来源、降低价格,都是化石能源改革的核心要求。

  此外,对于化石能源的发展,我们还要有效推动清洁对非清洁的替代,排放少的对排放高的替代,优化化石能源体系的内在能源构成结构,有效控制内部碳排放强度。同时,我们还要理清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碳达峰阶段,寄希望于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基础地位,甚至较大部分取代其基础地位,都是不现实的。在当前阶段,受制于技术以及清洁能源的储量和发电水平,我们还需厚植清洁能源的基础,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增强对清洁能源的包容性,加大对清洁能源在未来能够得到有效推广和提升的潜力。

  因此,我们要继续推进风光水核发展,在此过程中,既重视大项目的落地,也要重视分布式点状项目的有效推广,坚持推进购电侧改革、配电侧改革和输电侧改革,使电力体制改革与碳达峰、碳中和有效发展结合在一起。

【篇3】学深悟透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课

  同志们: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明确定性。这个定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第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第一条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领导作用,方能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下面,我结合中央和省市县委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部署要求和近期的工作学习,谈谈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同志们多批评指正。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得来的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近代之后,中国逐渐成为积贫积弱、备受列强肆意欺凌的国家。虽然在20世纪初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但仍然摆脱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要在旧社会的躯壳里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中华民族对于民族复兴的呼唤、对于现代化的诉求,必然要求一个强大政党来重组社会资源,引领发展赶超。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此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推动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提出一项历史任务,就是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一届全国人大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从“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国情出发。我们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提出并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增长,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认识上不断深化,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新时代以来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中,包括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包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得到确立和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讲话中概括提出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深入论述,进而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中作了系统论述,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水平,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遵循。

  建党10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艰辛探索,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来的创新突破,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更不可能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最大成果;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的选择和民族的重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使古老的东方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浴火重生。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对旧中国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造,中华民族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实现现代化只能是一种奢望。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轨道稳步前进。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兴衰成败

  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作用,决定了党的领导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可以说,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勇毅前行,一代一代接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从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两步走”到“三步走”、“新三步走”再到新时代新征程的“两步走”发展战略,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循序渐进。这样持续性的发展积累,在西方那种“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坐庄”的竞争性多党制度之下,是难以想象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清晰在前,更加需要不懈奋斗、持续奋斗、顽强奋斗,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引领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乘风破浪、顺利前行。

  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动力来源的深刻揭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无比壮丽的事业,也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照抄,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实践,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为之注入动力活力。中国共产党从来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从来都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根本的就是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今天,我们党有着强大的斗争意志、有着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有着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集聚更加强大的发展动能。

  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需要深入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所在。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我们党以此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形成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行动,确保全国人民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三、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须臾不可偏离,须臾不可动摇。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既要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又要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尤其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需要我们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在新时代十年得到推进和拓展,最根本的是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新的赶考路上,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奋力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建立健全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体现到国家政权的机构、体制、制度等设计、安排、运行之中。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党委(党组)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提升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领导力,持续推进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化、法治化。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锻造强大领导力。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自觉,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高全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引导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堪当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同志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政治优势。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永不动摇,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实干担当、开拓创新、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学深悟透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课三篇相关关键词:党课 三篇 现代化 推进 思想,范文,一起欣赏一下吧。让你的写作更简单。

学深悟透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课三篇》出自:爱游戏官网入口-ayx爱游戏官方app平台入口
链接地址:http://m.gjknj.com/special/847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专题

爱游戏官网入口-ayx爱游戏官方app平台入口 最近更新

© 卡耐基范文网 m.gjknj.com ayx爱游戏官方app平台入口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